#以“憋屈”成名的作品和忍耐度降低的时代
如果我没有记错,大逆转裁判是2015年的作品,已经是快十年前的游戏了。因此本文的核心可能并不能适用于游戏刚出的时代。但因为我是2024年才玩的,因此我姑且说一说。
我不想把文章写成像游戏评测那样分项打分,给个中庸评价的样式,因此本文主要是围绕着一点来说。正因如此,大逆转1代和本文关联更为密切,2代也会提到但不是重点。
我大概在一年前打开了大逆转裁判,玩到第二章时中断了,到最近又一口气打完了。在去年的时候,我突然对逆转裁判的某个“核心”有了些认识。
我认为《逆转裁判》这个游戏,吸引人的点,和很多“装逼打脸”的爽文小说,有相似之处。
稍微详细展开,就算没有亲自读过,大家也可能在广告或者某些段子里接触过一些爽文桥段。比如主角身怀绝技,甚至可能地位超然,但总有不知好歹的愚蠢坏人上来挑衅,说上一堆垃圾话。主人公可能还有一个“扮猪”的过程,一开始表现得很弱、很大度,给人一种很好欺负得感觉,后面再现出真实身份、能力,“打脸反杀”。
我意识到,《逆转裁判》上的法庭戏,本质也是在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所以无论主人公成步堂已经干出了日本法律史上都不会见到的第一伟业,我觉得“传说中的律师”都无法概括他的地位,但他仍然会被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警察、检察官、证人变着花样嘲讽,不论多么蹩脚的谎言还是多么浅白的诡计也敢直接甩出来。这些本质上是为了后面让玩家用“反对”来“反杀”的铺垫,是游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现在回忆现代游戏里有没有类似的嘲讽段落,可能比如《只狼》或者《蝙蝠侠》阿卡姆系列里,玩家败给Boss了会收到一句嘲讽。但这个就真的只是一句而已。《逆转裁判》里这种密度之大、花式之多样、反复(注意不是重复)出现之多,是非常非常少见的。
与嘲讽段落搭配的,就是“憋屈感”的营造。在《逆转裁判》里,面对绝大多数的嘲讽,成步堂都是做出经典的“流汗”的表情,或者更甚,趴下。这就是在营造“憋屈”。这个在网络小说里也很常见,比如说似乎流传非常广,但我很遗憾当年没有看过的《斗破苍穹》,似乎主人公好像因为天赋不行还是什么的,被订婚的贵族家庭要求中止婚约(“退婚流”),主角面临着这种对个人能力、社会地位和爱情或者婚姻中的价值的多重否定,这些都是为了营造“憋屈”的氛围。在这个情况下《斗破苍穹》的主角留下一句“莫欺少年穷”也成了非常经典的名台词,足以见读者对这个段落的印象深刻。
虽然这是常见的桥段,但据我非常片面的观察,就网络小说读者而言,这种“憋屈”、“郁闷”的氛围营造,在好几年前就开始失去市场。读者对于更为直接的反馈,比如该杀就杀啊,直接爽啊,的要求是越来越多的。而在日本的网络小说以及改编动画来看,“无脑强”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主流。而最近几年开始出现的,以《盾之勇者成名录》为代表的“开头经受冤屈”也开始流行。这种作品我看得不多,但我的印象里感觉也就(动画的)第一集介绍一下冤屈当个背景,后面主人公就去展开新的冒险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写作者本人,其实对于这种冤屈的耐受程度,也在降低。再加上我也没有重新玩《逆转裁判》123,因此我对于大逆转的判断可能会受到过去的光环和现在的局限双重影响。
经历了上面一大堆,我们终于要说到大逆转裁判了。大逆转开局的这个“憋屈感”,给得是相当相当足。我差一点想说是系列新高,远胜当年的123三部曲,但后面我想到可能有上文提到的双重影响,所以我不下这个判断。但我可以就大逆转的开局做个展开。
第一个案子,“法庭”部分的新手教学,是系列粉丝非常熟悉的开局,无调查直接开庭,并且是主人公自身作为犯罪嫌疑人,自己给自己辩护,这么一个展开。无调查开庭,这对新手玩家来说压力是相当大的,虽然玩到后面会知道由于无调查的情况下线索少,其实案子反而简单。中间的一系列来回折腾不详细说了,反正是新手教学,谜题很简单,几个人像弱智一样就着一眼能看清的事实反复来回拉扯似乎也是新手关常见的习惯。但第一案的“创新”在于,它结合了时代背景,用民族主义制造冲突,创造出了一个因为治外法权“无法被制裁”的真凶。《逆转裁判》有10+1部作品,大逆转1是第9部作品,前面的我并没有全部玩完,我不清楚这是不是系列上第一次。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大胆的,至少我之前没有见过的,逍遥法外的真凶。这个设计基本上就是让玩家即使成功“反杀”了,但不得不仍然憋着一口气,因为整个游戏明确告知“无法再进一步了”。但尽管如此,我觉得在这里还是没有失控的,玩家仍然会带着期待继续游戏。
然后就来到第二章,远洋船上。
我想在这里下一个结论,大逆转1-2是整个大逆转9个案子里最为灾难性的章节,我对于这个系列的崇高敬意在这里经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它不仅让我在一年前无法忍受,中断了游戏,而且在后来我重拾并打通了之后回想的情况下仍然要给出最差的评价。而且从我在网络搜集的评价来看,有这样观点的不止我一个,这个章节影响了很多人对这个游戏里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的第一印象,甚至网上会出现完全否定《大逆转》的声音,我觉得根本原因也在这个第二章。
这个第二章在谜题层面上的设计本身就有很多问题,不论是当时通关还是事后回想我都难以接受。比如虽然它对《福尔摩斯》原作的“斑点带子”有一个反讽致敬,但这个案件的动机是“误会”、“意外”让人感到迷惑;在一些谜题上的设计,比如用晚饭麻醉全船的乘客,也经不起推敲,但这不是重点。
我想说的重点是,第二章的“憋屈感”。
首先不要忘记,第一章的真凶仍然逍遥法外,也就是说上一章的憋屈还没有完全释怀,紧接着我们的主人公又迎来的巨大危机:
最好的朋友、人生的精神导师死在自己眼前
尚未来得及悲痛,自己被定为凶手
这个案子里没有法庭,看管主人公的水手起到了传统的“检察官”功能,各种嘲讽啊指责啊都上来。行,也不是第一次了。
然后接下来的是,举世皆敌。
这里有两个所谓的“我方”角色,女主角和福尔摩斯。女主角(在剧情的那个时候)其实也挺让人生气的,这个不让查那个拦着,还经常把主人公摔出去。但这个都是小儿科,我打到后面都完全忘了这回事了,女主角太可爱了。
但福尔摩斯不一样。
就整个大逆转作品而言,福尔摩斯的塑造相当成功。可以说制作组,巧舟,成功地创造出了既保留原作风味,又和任何一部后世改编版不一样的福尔摩斯,光凭这个成就大逆转就不可能差。再加上第二章作为调查教学关,也是玩家第一次接触全新的“推理剧场”。推理剧场应该也是大逆转系列最受好评的新系统,然而它,连同福尔摩斯的首次亮相,在第二章的表现,却是灾难性的。
至少是我,第一次看到推理剧场,看福尔摩斯阐述为什么主人公是凶手的原因,当时那种震惊感受,真的很难用语言重现。因为这也是教学,所以谜题极其简单,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推理的强词夺理程度,众人还一致说“不愧是神探”的弱智程度,完全突破了我的预期。
我当时脑子只有这几个念头:
这什么鬼推理啊?
这也能叫福尔摩斯?
就凭这……也能冤枉我?
真的是这样,福尔摩斯的首次亮相,把他在这游戏的形象和我对游戏的印象一起拉低,跌穿地心。时至今日,网络上仍然有一批人完全不认同《大逆转裁判》中对福尔摩斯的塑造,完全否定“这是福尔摩斯”,我觉得就是从这个极差的第一印象开始的。就算不论是后续剧情还是网上粉丝拼命找补,这个福尔摩斯就是大智若愚,就是为了考验、为了训练主角,但在当时这么一个阴郁、冤屈的环境下,又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弱智耍宝福尔摩斯,我很难以平常心来看待这次亮相。哪怕是后面,我已经完全了解了来龙去脉,福尔摩斯的确是拥有深邃的智慧与远见,在看似玩耍的情况下布局,后面也一直为主人公提供了许多的帮助,想起这个差劲的最初印象我仍然难以忍受。
我似乎说了太多福尔摩斯的事,批判福尔摩斯的形象塑造并非是这里的主要目的。重要的是憋屈感。在经历了字面意义的“戴着镣铐调查”之后,我没有想到,又是一个“无法制裁”的真凶。
没错。尽管这次真凶并没有第一章那么嚣张,而是以楚楚可怜的姿态低头表示忏悔和请求原谅,但这改变不了她背后有整条船的船员为她撑腰,未来也基本不会受到真正的审判(香港,或者英国为什么要管一个出逃的俄国人误杀日本人的事?),顺顺利利地前往新的国度走向新生活。
更何况,就算真凶伏法了又如何?难道挚友能够复生?在第二章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想“这怎么可能,制作组就让这么一个重要角色死了?”,带着疑惑和侥幸继续游戏,然而越接近这一章终点越发认识到,似乎这个角色就真的不会再回来了。在这样一种心情下,第二章到了尾声。
……
然后,如果我说,第三章的真凶,仍然逍遥法外呢?
没错!这就是《大逆转裁判》!整整三章教学,憋屈不断加码,但真凶完全逃脱!应该说制作组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过离谱了,让第三章的真凶在法庭外的神秘事故身亡了,但这件事并不能给玩家带来成就感,又何从排遣之前的憋屈呢?
这个“憋屈感过强”并非大逆转1代的唯一问题。新的陪审团乍一看似乎对玩家的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但后面就会发现几乎就是纯粹的拖时间工具,所谓的“最终辩论”更是形同儿戏,一场法庭“最终辩论1”、“最终辩论2”、“最终辩论3”,还有脸叫“最终”吗?还有用意外解释动机、末尾挖大坑等很多很多其他问题,一起冲垮了当时大逆转购买的评论区,也带垮了大逆转2代的销量。
我觉得说到这里已经够了。先抑后扬的确是《逆转裁判》系列非常独有的特性,也正是这一特性让无数玩家对每一次极限状态下的“我反对”大呼过瘾。以巧舟为首的制作组在续作里“加码”可以理解,然而环境已经变了。在我看来,莫说当今,就算是游戏发售2015当年,玩家的心态,忍受程度也已经无法和2001年相比了。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但我会把这个要素放在大逆转1代所有的失败之上,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他的点我感觉没什么必要再说,例如完全没有提到的2代。我本来想多说几句,但感觉还是批评挑刺的多,那就算了。2代算是某种“痛定思痛”,改了很多1代的问题,所以会有2代评价远高于1代的现象。
最后说个耐人寻味的事情,大逆转的英文版保留了绝大多数主要角色的名字,特别是日本人就是日本人,不像本篇。唯一的例外是首席大法官,日文里他叫Hart Vortex,英文版改成了Mael Stronghart……
写完了回头看,我并不认为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我原来计划的主要论点,逆转系列的核心“憋屈”与现代快餐文化难以相容,也没怎么体现。不过,我对于大逆转的主要问题已经有很好的阐述,希望可以贻人一笑。